建筑氣密性測試系統的核心在于通過標準化流程量化評估圍護結構的密封性能,其結果直接影響建筑能效與居住舒適度。實際操作中需兼顧設備精度、環境適應性和人為因素控制,確保測試數據的可靠性和可追溯性。除常規住宅外,該系統在潔凈廠房(控制微粒污染)、實驗室(維持恒定壓差)、倉儲設施(防潮保鮮)等領域同樣發揮關鍵作用。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支持遠程監控的智能傳感節點已可實現動態氣密管理,標志著建筑從靜態密封向自適應呼吸型表皮進化的技術趨勢。
建筑氣密性測試系統的測定步驟:
1.前期準備
-施工階段確認:超低能耗建筑的氣密性檢測需在外圍護結構全部完工后進行,通常安排在門窗安裝、節點處理、室內抹面及密封工作(包括管道貫穿處的密封)完成后。若為分階段驗收,可在施工過程中提前開展初步測試以修正工藝缺陷。
-設備架設:采用國際通用的“鼓風門測試法”,將帶有校準孔的精密風扇固定于入戶門位置,確保門框支架穩固且密封良好。該系統包含三大核心組件:可控氣流的鼓風機、靈活固定的門框支架以及實時監測氣壓差的高精度儀表裝置。
2.壓差建立與數據采集
-壓力調節:啟動風扇并調整轉速,使建筑物內外形成50帕斯卡(Pa)的標準壓差。此壓力差驅動空氣通過圍護結構的縫隙流動,模擬實際工況下的滲漏情況;
-流量監測:利用儀器記錄風扇產生的風速變化及對應的氣體流量數據,這些參數直接反映建筑整體的密封性能。例如,當換氣次數超過規定閾值時,表明存在明顯漏點需整改。
3.結果分析與認證
-判定標準:根據規范要求,合格標準為在50Pa壓差下每小時換氣次數n≤0.6次。未達標的項目需定位漏洞并修復后重新測試;
-質量標識關聯:第二次正式測試不僅是性能評估,也是獲取超低能耗建筑質量認證的關鍵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