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氣密性測試系統的核心目標是量化評估圍護結構(門窗、墻體、屋頂等)的空氣滲透性能,其工作原理基于“壓力差法”,主要包含以下步驟:
1.封閉環境構建:使用臨時密封材料(如膠帶、擋板)將待測區域與其他空間隔離,形成獨立的測試艙體。對于大型建筑,也可能直接利用自然間室作為測試單元。
2.可控氣壓施加:通過風機向室內注入或抽出空氣,制造正壓(通常+50Pa)和負壓(通常-50Pa)兩種工況。這一過程模擬了強風天氣下建筑內外的壓力變化,迫使空氣通過縫隙流動。
3.流量準確測量:安裝在通風管道中的高精度流量計實時記錄單位時間內的空氣交換量(單位為m2/h)。現代設備多采用熱式質量流量計或超聲波傳感器,確保數據誤差小于±5。
4.標準化換算:根據國際標準(如ISO 9972、GB/T 7106),將實測值折算為標準條件下的滲漏量(例如n50值--在50帕斯卡壓差下每小時換氣次數),實現不同項目間的可比性。
5.可視化定位輔助:部分系統配備煙霧發生器或紅外成像儀,可直觀顯示漏點位置,幫助技術人員針對性改進密封工藝。
該技術本質是通過人為創造可控的壓力邊界條件,激發潛在漏風路徑并量化其嚴重程度,為后續優化提供科學依據。
建筑氣密性測試系統的使用注意事項:
1.環境條件控制
-避免在特殊的天氣(如大風天)或溫濕度劇烈波動時進行測試,以免外界因素干擾數據準確性;
-確保所有門窗關閉嚴密,臨時開口部位應采取臨時封堵措施,防止非結構性泄漏影響結果。
2.操作規范性
-嚴格按照設備說明書校準儀器,定期校驗風扇和傳感器的精度;
-測試過程中保持人員穩定,減少因開關門等人為動作導致的瞬時壓力波動。
3.安全與維護
-注意用電安全,尤其在潮濕環境下作業時需加強絕緣防護;
-長期不用的設備應存放于干燥通風處,定期檢查線路老化情況并及時更換損耗部件。
4.數據解讀局限性
-單一測試可能無法覆蓋所有潛在漏點,建議結合熱成像儀等輔助工具進行交叉驗證;
-對于復雜造型的建筑(如異形屋頂、多折線外墻),需增加局部加壓點以提高檢測性能。
5.整改優先級管理
-根據測試報告標注的高滲漏區域優先處理,重點關注門窗周邊、穿墻管線等易忽略的細節部位;
-修復后應復測確認改進效果,形成閉環管理流程。